为进一步推进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,加大国防科技基础研究领域创新力度,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平台作用,赋予一线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,建立稳定规范的基础科研项目支持机制,国防科工局制定了《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科研管理暂行办法》,并支持重点实验室实施开放协同创新机制,通过设置项目子课题、单独委托项目研究等方式开展对外开放项目研究,支持优势单位参与实验室创新发展。现将空间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2022年对外开放项目指南予以发布,并将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选题范围
针对未来复杂空间感知与操控任务对航天器自主能力的需求,围绕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理论与方法、空间目标自主感知、自主操作等方向,开展应用基础和先进理论、方法研究,为提升航天器的智能、自主水平提供理论方法支撑。
1、航天器复杂场景自主感知与理解
面向空间态势感知及威胁目标规避任务需求,开展逆光敏感器测量体制机理、多源融合目标异动行为检测、已知/未知目标身份特征快速判定及关联表征、基于注意力机制或因果推理的意图理解等新原理、新方法研究,完成必要的仿真验证分析,实现航天器从传统物理量的测量到抽象信息的获取,形成对动态场景的理解。该条指南也可面向多航天自主协同感知任务开展研究。
2、面向多航天器协同的轨道博弈与智能决策
面向多航天器在轨协同工作需求,考虑敏感器视场、分辨率的约束,远距离下目标仅方位角信息可见而距离信息缺失等情况,开展智能博弈决策与优化求解算法等新概念和方法研究,重点解决决策要素多、决策空间大、在线求解效率低的问题,并开展数字环境下的学习训练与打靶验证,实现多航天器的在轨智能决策。
3、地外天体浅表层非结构化环境探测与柔顺操控技术
面向地外天体浅表面非结构化环境自主采样返回安全高效作业需求,研究机器人对复杂介质持续作业的智能柔顺操控技术,开展复杂介质异构数据的智能融合感知、知识引导下操控任务智能自主规划、地外浅表层接触探测主动反应式柔顺控制等技术研究,完成必要的物理/数字仿真验证分析,增强地外探测机器人对复杂严苛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,满足在复杂、随机、变接触交互环境中的操作安全性。
4、暗弱小天体柔性附着与精确撞击控制技术
围绕暗弱小天体附着采样与防御撞击等任务需求,开展新型柔性附着感知与操控机构方案设计、复杂暗弱星表多观测节点协同感知、柔性强耦合约束下协同控制、目标远距离接近的可观度增强与轨迹优化、暗弱目标抵近观测与特征增强等新方法研究,完成必要的仿真验证分析,为小天体探测与防御提供新手段和新方法。
5、其他与空间智能自主控制相关的新概念、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
二、申请要求
1、本次开放基金项目建议书模板、项目信息表、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等资料请登录链接下载: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6bgbK1h1Q53hEWBzMheIyw(提取码:ncwr)。
2、本年度开放基金课题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,研究周期2年。重点项目,须针对选题范围1或3 80%以上研究内容打包申报,经费50万;一般项目研究可针对选题范围的部分内容进行申报,经费20-30万,题目自拟。
3、申请人须提前阅读《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管理办法》。
4、申请人需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。
5、需要提交的材料:纸质《项目建议书》一式3份并加盖单位公章。《项目建议书》正文采用普通A4纸双面打印、平订,不得胶装。光盘1份,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、项目信息表电子版(电子文档命名格式“文档类型_项目名称_密级_版本日期”标注,如“建议书/项目信息表_XXXXXXX_公开_20211120”)。
三、申请受理
1、本次发布的指南条目不现场受理,申报材料请邮寄(仅接收EMS邮件):北京市海淀区友谊路104号院,收件人:李永平,联系电话:18610420412。受理时间:2022年6月2日17:00前(以收到材料为准)。
2、形式审查未通过的申报材料,可修改后在项目受理期内再次提交,超过受理期限不予受理。
四、评审过程
1、评审分为初审和会议评审,初审时间预计为2022年6月3日—2022年6月10日。初审时申请人无需现场答辩。
2、初审通过后,组织同行专家进行会议评审。会议评审时间为2022年6月11日—2022年6月17日,具体形式视疫情形势另行通知,没有接到通知的项目即未通过初审。
3、会议评审后7日内,将通知最终获得资助的项目。
五、联系方式
技术联系人:张海博(010-68744722)
机关联系人:李永平(010-68115511,18610420412)